隋大业十四年三月十一丙辰日,也就是公元618年的4月11日,扬州城的琼花马上就要开了,可惜,喜欢看琼花的杨广大约是看不到了。
这一天,身为皇帝的他被部下宇文化及的叛军包围,命在旦夕。他尝试了各种办法,化妆,躲藏,还是被叛军捉住。看样子,今天是难逃一死了。
想明白这些,杨广拿出了皇帝的威严,说天子自有死法,不得刀剑加身,命令手下取毒酒,但是兵变这事儿事出仓促,哪里有现成的毒酒啊,于是,杨广取下自己的腰带递给了宇文化及的部下。
在杨广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绞索越勒越紧,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登基时的样子,那时的他,意气风发,立誓要做一番前无古人的功业,当然,站在他的角度讲,这些伟业不能说没做成,平吐谷浑,万国来朝,开运河,征高句丽,事情还是一个个做了。
但是如今落到这个下场,这是他很不甘心的,他临死前对叛军说,"朕实负百姓,至于尔辈,荣禄兼极,何乃如是!"这说明,在隋炀帝的大业里,老百姓其实都是韭菜,是随时可以牺牲的棋子,是死是活并不重要。
反正只要自己和公卿百官开心,怎么都无所谓。
◎B站上关于隋炀帝之死电视剧的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mK411L73b?from=search&seid=15096798050072214711&spm_id_from=333.337
但这样的大业也还是失败了。
杨广可能料想到,自己死后的名声不那么好,这点上他是对的,他死后的谥号是隋炀帝,干的事情如何,一望便知。不过,杨广可能没料想到,在他身后一千多年,还是不少人给他翻案,说他是千古一帝,万古圣君。
◎ B站上关于隋炀帝的视频
可能给隋炀帝翻案的人不太有文化,不知道有个词叫"罄竹难书",是专门形容一个人干的坏事太多的。"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一开始,这一段就专门用来形容隋炀帝的"大业"。
那么,这篇文章就来讲讲,隋炀帝的大业,是怎么"罄竹难书"了。
◎ 隋炀帝必须建立大业
说起来,隋炀帝的这个皇位来路多少有那么一点点不正。他本来不是太子,是靠了些阴谋诡计才上位的。后来,隋文帝驾崩,杨广继位,这事情多少有点蹊跷,当时坊间就有传闻,说是杨广把他老爹给杀了。这事儿真假难辨,但不管怎么说,杨广即位之时,是有篡位的嫌疑。
中国古代,篡位的皇帝其实不少。篡位者上台之后,因为权力来历不正,受人质疑,所以如何处理矛盾,就成了篡位者的功课。这其中的核心,就是削弱原有的利益集团,为建立新的利益集团留足时间和资本。所采取的手段,也无非那么几种。
要么就是杀人。这招最简单,但容易引起旧有利益集团的反弹,反正自己都是死路一条,那就拼命,搞不好先把自己杀了。而且,杀人太多,而且是无差别打击,新的利益集团无法建立,因为大家都在寻思着会不会杀到自己,人人自危,到最后,篡位者会成孤家寡人,一个帮手都没,反而一推就倒。
杨广是读过史书的,秦二世胡亥怎么篡位,杀扶苏,杀自己兄弟姐妹和前朝功臣的故事,他不至于不知道,当然,胡亥最后怎么被赵高弄死的,他也不会不知道。总之,杀人这事儿可以做,但不能只杀人。想巩固住自己的地位,还得干点别的。
◎ 隋炀帝杨广的画像
当然,矛盾想要摆平,还有一种做法是给足好处。
给好处分成两种,一个是给旧势力好处,让他们暂时不要起来造反,自己有培植新的利益集团的时间,一个是给潜在的新势力好处,将他们培养成自己死心塌地的跟班。当然这么做很有风险。曹操当时给足了忠于汉室的人们好处,荀彧不也不听自己的么?司马家族给了名门望族共治天下的愿景,结果又如何呢?
所以,好处当然可以给,但给谁呢?会不会看走眼?这事情就很麻烦。
不过杨广还有一招,那就是建立不世功业。通过这样的手段,自己可以建立权威,获得军队支持,而且还可以培养一批忠于自己的新利益集团,这样一来,自己的位子就稳固了。曹操那么多人反对他,但就是因为有自己的军功集团镇住场,就算有人想反,又当如何呢?
杨广是个很有想法的人,他想的就是要建立不世功业。
他即位之后,改年号为"大业",这个年号是什么意思,一望便知。对他来说,如果不能建立大业,他的政治生命其实就已经结束了。
所以史书中记载的杨广,不,隋炀帝,给人一种穷奢极欲,好大喜功的印象。中国人很熟悉的一个说辞叫"万国来朝",最早就发端于他当皇帝那会儿。
根据《隋书·音乐志》记载,"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当然,伴随着万国来朝,也有了那个著名的梗——胡客或过酒食店,悉令邀廷就坐,醉饱而散,不取其直,绐之曰:"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胡客皆惊叹。其黠者颇觉之,见以缯帛缠树,曰:"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市人惭不能答。
史书没有记载这个不懂大局的"胡客"和惭不能答的"市人"有没有被处分掉,毕竟,大隋早就人人富得流油,别不信,至少在大隋电视台主播的嘴里是这样的,所以,阴阳怪气说话的人简直就是不识大体,给JYSL递刀子。
不过,隋炀帝的千秋大业,岂是几句妖言惑众能诋毁的?至于缠树的丝帛花费多少,征收民间多少,那是小老百姓能问的吗?国家想收你钱,你不坚决拥护,是何居心?
◎ 伟大嘛,万国来朝是标配
再说了,隋炀帝这个万国来朝,才不是爱面子,老百姓和读书人公知,都不能体会到皇帝的用心良苦。
纵观当时国际局势,反隋势力那么多,皇帝陛下每天都要同这些势力斗争啊。怎么分辨谁是反隋势力呢?这就要万国来朝了。
《隋书》记载,"诸蕃至者,厚加礼赐;有不恭命,以兵击之。"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是你买账,肯来我这称臣,我就厚待你,你不来,那我就发兵打你。
对隋炀帝来说,他的心中有一个梦,那就是做比老爹更了不起的事情,如此才能是千古圣君。隋文帝统一了南方,但是,现在的大隋还没统一,辽东地区,高句丽分裂分子一直在搞小动作,而且竟然打退了隋文帝的进攻,这给了隋炀帝建功立业的机会。
如果他能一统高句丽,那么这样的大业,岂不是彪炳千古?
◎ 征高句丽的前期准备
其实,高句丽的军事实力算不上太强。
隋文帝在给高句丽的诏书中很不客气地威胁说:"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但高句丽可以有恃无恐,甚至击败隋文帝,靠的是天时地利。
◎ 隋炀帝面临的环境,大概和1942年的德军一样糟糕
辽东地处偏远,中原王朝调集兵力本就不便。而且,辽东朝鲜一带每到秋季都会阴雨连绵,这还专门有个词来形容,叫"秋霖"。入了秋,辽东朝鲜一带这里道路泥泞,无法行走,到冬天,那里就更是严冬地狱。
也就是说,在现代化的汽车公路出现之前,一年中适合作战的时间只有半年,隋文帝根本不清楚这些东西,结果就吃了大亏。
隋炀帝是聪明人,深知"外行谈战略,内行谈后勤"的道理。至于战略?没有战略,就是要用大隋的体量压死高句丽。那后勤补给怎么办呢?
在隋炀帝看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很简单——开运河。
后世写历史书的公知们总是说隋炀帝开运河是为了满足自己穷奢极欲,巡游江南的愿望,他们哪里知道,隋炀帝这是在下一盘大棋,维护大隋王道乐土的完整。这件事上,臭公知们只看到了第一层,隋炀帝起码在第五层,不知道比臭公知们高到哪里去了。
当然,开运河也是有代价的。
晚唐文人韩偓写的《开河记》中描写了修河民工的悲惨生活。文中写到,隋炀帝派遣了酷吏麻叔谋主管修河,强制天下十五岁以上的丁男都要服役,共征发了三百六十万人。同时又从五家抽一人,或老,或少,或女子,担负供应民工的伙食炊事。
◎ "不一般的大运河"
隋炀帝还派出了五万名彪形大汉,各执刑杖,作为督促民工劳动的监工。因为劳动负担很重,监工督责太急,动不动就用棍棒毒打,所以不到一年,三百六十万民工死者竟达二百五十万人。
这些文人的记述简直是对隋炀帝大业的污蔑,开凿运河就算耗尽了民间的劳动力又能怎样?广大人民在隋炀帝的"大业"之下,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又能怎样?你了解大隋百姓吗?你知道这些劳工编的劳动号子都唱到:"只盼运河通,纵做鬼,也幸福"吗?
什么?三百六十万死了二百五十万?皇帝在下大棋,这些都是为了完成崇高的大业,历史进程中小小的曲折,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杨广当时很可能不知道死了这么多人,不知道会有那么多臭公知通过这个小事"黑"他,就算他知道,可能也是怨恨这些民众和臭公知没有下大棋的觉悟吧,"累死你,和我无关"——如果他看过《三体》,可能会这么说。
◎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看人家皮日休的觉悟多高。图为京杭大运河,隋运河呈V字型
在隋炀帝的大业中,征高句丽得是水陆并进,会师平壤。
要水军就得造船,于是,隋炀帝一声令下,东莱海边造船厂日夜开工,给隋军建造三百多艘艨艟巨舰,东莱成了日夜开工的不夜城。这些造船的民工处境比开凿运河的还惨,许多人终日泡在海水中工作,腰部以下都被盐腐蚀的厉害,肉上都生了蛆,最后露出白骨,活活疼死。
当然,和修运河而死的劳工一样,为了皇帝的大棋,这都是"微不足道的代价"。
随着运河修好,大船整装待发,隋炀帝接着下令,集中全国的陆军到涿郡,集中全国的水军到东莱。各种物资也随着大军到达前线基地,光这次调兵,就历时两年。
两年之后,隋朝光在涿郡集结的陆军人数就达到了一百一十三万,号称两百万。当然这些人当中有负责搬运物资的民夫,但真正的军人也在三十万人以上。这肯定是在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军队调动了。
紧接着,隋炀帝看一切准备就绪,坐着龙船从江都来到涿郡,也就是现在动不动就刮沙尘暴的北京,看,皇帝陛下多么亲历亲为,连江都的琼花都不看了,亲临前线指挥作战,这份担当,难道还不能感动上天么。
执棋者已然就位,接下来,隋炀帝要以天下苍生为棋子,去下他的一盘大棋了。
◎ 隋炀帝下大棋
大棋嘛,棋子数量自然是众多的。大业八年,也就是公元612年的正月初二,隋炀帝正式下诏,征讨高句丽。隋军的人数太多,二十四路大军从第一路出发到最后一路离开涿郡,就用了整整四十天。
按理说,这么多军队,这么充足的物资,水陆并进,而且开战时机也在避开秋冬季节,隋军应该能像泰山压顶一样,干掉高句丽了吧。
并不是。隋炀帝这人的心态,往好处讲叫纵横捭阖,往难听的地方说,是个既要也要还要的主儿。他既想收复高句丽,还想展示自己的仁慈。既想建立大业,还想让自己在这份大业中立头功。基于这样的心理,隋炀帝下了两道命令,这两道命令,直接扼杀了隋军所有的优势。
第一道命令说,前线将领不得擅自做主,任何军事行动,都得报给坐镇后方的隋炀帝,他批准了才能继续。
第二道命令说,为了展示隋朝的宽大为怀,高句丽只要表示投降,前线将领绝对禁止攻击。
隋炀帝的本心是好的,自己下棋,当然要亲历亲为,至于一百多万将士,那就做观棋不语的真君子好了。可问题是,仗还得这些棋子去打,命令一下,这还打个毛线啊,隋军渡过辽水之后,围攻高句丽的辽东城。
高句丽将士们也都不是傻子,知道隋军有这么荒唐的命令,就数次假装投降,投降了隋军就不能打了啊,于是他们趁着隋军请示皇帝的机会加固城防,等隋军将领请示隋炀帝回来,对不起,不投降了,接着打。这时候高句丽的防御已经大大加强,隋军就算人数再多,也很难攻克辽东城了。
隋军前线将士早就看出问题就在隋炀帝的两个命令上,但皇帝永远正确,谁敢说他不是啊,于是,围城变成了打卡上班,大家一起磨洋工。眼见着春天夏天眼看都要过了,辽东城都还没打下来,至于渡过鸭绿江,打到平壤城,那是没影的事儿。
隋炀帝也急啊,他御驾亲征,责骂诸将,什么招都用过了,一定是你们觉悟太低,信仰不够,才导致如此的。
但他只要不收回那两个命令,高句丽就可以一直玩假投降的把戏,但是,皇帝怎么能有错呢?隋炀帝就这么一直耗着,又过了几个月,秋天眼看就要到来,辽东城还是岿然不动。再这么拖下去也不是办法了。隋炀帝干脆下令,大军绕过辽东城,直扑鸭绿江,尽最大努力接近平壤。
然而,这个决策被证明是一场灾难。
隋军进入高句丽的国土之后,后勤供应就会遭到高句丽的伏击难以为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隋炀帝下令每个士兵都要背个几百公斤粮食。不过这大大加重了士兵的负担。大家不是超人,并不能扛几百斤粮食还健步如飞,许多士兵为了减负,就地刨个坑把粮食埋了。
等隋朝军队到达鸭绿江后,物资已严重缺乏,隋军上下急于决战。高句丽大将乙支文德见到隋军士卒面带饥色,断定隋军缺粮,于是与隋军交战时,在一天中故意战败七次,引诱隋军追赶,拖长隋军的后勤线。
◎ 乙支文德是境外反隋势力的旗帜
随后,乙支文德下令在清川江的上游修筑堤坝蓄水。当隋朝军队到达清川江时,江水很浅。于是隋朝军队便涉水过江,此时离平壤城只有三十里,隋军在山下扎营。乙支文德派出使者诈降,称只要隋军退兵,就将国主高元送到隋帝面前谢罪。
隋军主将宇文述见士卒疲惫,平壤城又险峻坚固,易守难攻,乙支文德降书正中下怀,可以有借口退兵。正当隋朝军队撤退过江之时,乙支文德下令开闸放水。隋朝军队猝不及防,被淹死的不计其数。乙支文德随后率领高句丽军队向溃败的隋军发动了猛烈的进攻,隋军大败,一路逃亡者数不胜数。
隋炀帝派出百万大军,最后活着回到国内的,也就两千七百多人,真是字面意义上的全军覆没了。
陆军这样子,隋朝水军也没好到哪儿去。水军主将来护儿带着二十万大军先于陆军到达了大同江,距离平壤城六十里。高句丽的婴阳王派出了一小批军队与入侵的隋朝军队交战。简短的交锋后,高句丽的军队假装被击败并向城里撤退。来护儿以为立功的大好时机已到来,冲进平壤城,结果中了埋伏,不得不向海边撤退,并最终撤回东莱。
隋炀帝这次征讨高句丽,损失了无数的军人物资,却什么都没有得到。此时,国内的民怨已经沸腾,尤其是山东、河北地区遭到的破坏更为严重,加上水旱灾荒,农民已经没有活路了。
◎ 没记错的话,我上学那会儿,《无向辽东浪死歌》还是历史课本里的材料,不知道现在如何了
一位名叫王薄的下层读书人,创作了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里面的歌词写道"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这首歌唱出了底层人民的心声,既然横竖都是死,那就反了吧,于是,隋末的乱世,就从这次隋炀帝征高句丽的失败中酝酿开来了。
◎ 大棋下不动了
隋炀帝是一个想构建东亚共荣的主,一小撮刁民闹事,怎么可能因此而停步呢,他可是要创造大业的,一次不行那就两次,百折不挠嘛。
大业九年,也就是公元613年,隋炀帝下诏二征高句丽。这次,他充分吸取了上次的教训,不做微操达人,而是给前线将领放权,并打造了许多攻城的装备。这次征讨高句丽,隋军人数比上次少多了,加上民夫也不过三十万人。
但事实证明,只要隋炀帝放权,底下的将军们还是能打的。隋军正月发兵,三月就拿下了辽东城,六月,隋军已经进抵平壤城下,准备攻城了,高句丽命在旦夕。
但这个时候,隋朝国内传来消息,杨玄感造反了,并进逼东都洛阳。杨玄感可不是一般的造反农民,他可是隋朝的大贵族,人脉资源都非常广,还握有天下粮草,这样的人造反,隋炀帝的统治岌岌可危。
◎ 杨玄感就是个典型的没有信仰,没有大局观的人
隋炀帝心中那个恨啊,按理说杨玄感是杨素的儿子,杨素是被自己逼死的,这样的人其实不可靠,毕竟两人之间有杀父之仇,谁能保证他的立场一直坚定?
但是谁让杨广他心地善良呢,他愿意给杨玄感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可是,杨玄感竟然不领情。隋炀帝要是知道现在很多键政群里的各种梗和表情包,大约会想到这么一幅图——永远不要对小布尔乔亚心怀仁慈。
◎ 永远不要对布尔乔亚仁慈
不管怎么说,再继续打平壤,没准儿自己当不成太阳,反而要被抄后路。于是,隋炀帝赶紧下诏让前线将领班师回国,镇压杨玄感的叛乱,至于为攻打平壤而准备的冲车之类的器械,都不要了,一把火烧了了事。当时隋朝的兵部尚书斛斯政是杨玄感的党羽,知道杨玄感造反,直接跑到了高句丽,并将隋军的虚实都告诉了对方,高句丽于是不断地袭击殿后的隋军,造成了重大的损失。
等隋炀帝调集军队镇压了杨玄感的叛乱,就又想起了高句丽。这时候,天下已经大乱,各路造反军队已经无法弹压,隋炀帝怎么都到这会儿还跟高句丽过意不去呢?
原来,隋炀帝是一个报复心极重的人。杨玄感叛乱被镇压后,任何跟杨玄感有牵连的人都被诛杀,光在洛阳,隋炀帝就杀了几万人,这样的屠杀,连720后疯狂报复国防军的希特勒都自愧不如。
既然这样,自己的兵部尚书竟然是叛党,隋炀帝自然不肯放过他。即使跑到高句丽,也得被捉回来。大业十年,隋炀帝又攻高句丽。虽然隋炀帝冲破了高句丽的第一道防线,但由于高句丽的持续伏击和对隋朝军队供给线的切断,隋炀帝始终不能拿下辽水这层防御线。
◎ 隋炀帝可能没拿锅煮过人,但是比这更残忍的事情也不是没干过,毕竟,"永远不要对布尔乔亚心怀仁慈"嘛
不过,此时高句丽的国力也被隋朝给削弱的差不多了。遂遣使请降,并将斛斯政献出求和,隋炀帝要的就是这个,于是赶紧罢兵休战。斛斯政的下场很惨,隋朝军队将他带回京城,宇文述建议"要用非常之刑",于是他被绑缚于柱上,被公卿百僚乱箭穿心而死,并挫骨扬灰。
他的死,就标志着隋朝征讨高句丽彻底结束了——当时如果有摄影机,隋炀帝没准儿会把斛斯政的尸体给吊起来,身上挂一块牌子——我被吊死在这里因为我背叛了皇帝陛下的大业。
◎ 天下乱成这样子,大棋彻底下不动了
不管怎么说,讨伐高句丽几次,耗费无数资源人力,结果什么都没得到,收获了遍地反贼,隋炀帝的大业进展的很不顺,这盘大棋没办法下了。
◎ 落幕
往后的故事就没什么好讲的。后世的公知评价隋炀帝,说他滥用民力,开运河,四处征战,奢靡无度,等等等等,但在他做的所有事情里,跟隋朝灭亡最直接相关的,其实就是征高句丽一件事。
公知们怎么能理解隋炀帝的苦心呢?这不都是为天下苍生计么,这不都是大棋么,这个大棋没办法下,还不是因为国内外的反隋势力猖獗么?如果隋炀帝知道元首的愤怒这个梗,大概会这么说——这帮无能的将军,我早该把你们捆起来喂乙支文德!我到河北省来,大棋下的好棒好棒的!七万个嫂夫人死了算什么?反了他!
◎ 其实"元首的愤怒"可以出个隋炀帝版本,地图哥是王世充,顶嘴君是宇文化及
可惜,隋炀帝不认识元首,也不认识斯大林。他不知道契卡或者盖世太保。他为一盘大棋操劳,最后得到了什么?杨广很伤心,他如果读过三体,会觉得周围都是黑暗丛林,而他作为一个执剑人,啊不,执棋者,被全天下抛弃了。
隋炀帝早就预感到自己会死于非命,经常在照镜子的时候空叹——好头颅,谁当斫之?
◎ 一个多么优秀的下大棋的,最后竟沦落至此
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可是,隋炀帝没想到的是,在21世纪的今天,还有不少人觉得他非常伟大。如果他那两颗牙齿泉下有知,大约会很后悔,为什么自己的民众没这么高的觉悟,而21世纪的不少人,明明过的连韭菜都不如,却一心以为自己"一掌可以击碎整个宇宙",顶不济也是"一句话决定苍生的命运"。
◎ 下大棋的,最后剩下这些,可悲的是,那么多棋子,连这些都剩不下
隋炀帝终究还是生错了时代罢。
——网友推荐
That's the article: 隋炀帝:朕的棋很大,你们都忍一下
You are now reading the article 隋炀帝:朕的棋很大,你们都忍一下 with link address https://socialnetworkingupdate.blogspot.com/2021/10/blog-post_33.html
Mag-post ng isang Komen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