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friends social networking, on this occasion the admin wants to share an article entitled 吴洪森:道义的追诉——读尤凤伟长篇小说《中国1957》, we have made good, quality and useful articles for you to read and take information in. hopefully the post content is about
反右50年, which we write you can understand. Alright, happy reading.
That's the article: 吴洪森:道义的追诉——读尤凤伟长篇小说《中国1957》
You are now reading the article 吴洪森:道义的追诉——读尤凤伟长篇小说《中国1957》 with link address https://socialnetworkingupdate.blogspot.com/2021/09/1957.html
【惊悉作家尤凤伟于9月23日因病去世,享年78岁。想起21年前冬夜,应《当代作家评论》主编林建法邀请,我与尤凤伟在上海初次也是最后一次晤面,相谈甚欢。从饭桌聊到咖啡馆,又从咖啡馆聊到他下榻的酒店。临别,尤凤伟惠赠他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刚出的大作《中国1957》。拜读后,觉得很有必要为之作评。该评论先后发表于《南方都市报》和《当代作家评论》,并收入我唯一获准出版的随笔散文集《崩溃的脸皮》之中。
现重发此旧作,以悼念尤凤伟!
吴洪森2021年9月24日上海莘庄】
马尔克斯曾经说过,文学就是和人类的遗忘作斗争。山东作家尤凤伟新近问世的长篇小说《中国1957》,就是一部和遗忘作斗争的力作。
这部35万字的小说,以自传体的形式,生动而详尽地再现了1957年中国知识分子被欺骗被镇压以及从监狱到劳改农场全过程。
作者尤凤伟本人并不属于右派一代,也没有劳改的经验。他创作的这部自传体小说,读起来完全像一个人的自传。假如作者没有声明这是小说,假如作者没有声明他本人并没有经历过反右那段历史,我们读《中国一九五七》就会将这本书看作尤凤伟先生的自传。
自从右派平反之后的20年来,有关反右的小说、散文、回忆录等不断问世。在20年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中,一些被改正的右派作家重又拿起笔来从事文学创作,被誉之为"重放的鲜花"。 而近年来大量问世的回忆录,又令人们对当年反右造成的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有了更深切的认识。然而,尽管如此,尤凤伟的《中国1957》还是有其独到的价值和独特的贡献。
这部小说的价值首先在于它再现了反右历史的完整性和可体验性。我们阅读这部小说,犹如重新回到了当年,感受着大学生周文祥如何在党报鼓励之下贴出了第一张大字报。随后在翻云覆雨政治欺诈之下又如何被打成极右派,以至被作为现行反革命逮捕入狱,在劳改农场服刑20年的悲惨历程。这一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 通过尤凤伟的文字,又再演了一次。这一"再演"使得反右这段历史变成了"现实"的体验,使得当年被打成右派的57万知识分子的悲剧变成了今夭读者的共同经验。
当年右派22年的磨难甚至以生命所换取的沉痛教训,今天只要读一下尤凤伟《中国1957》就得到了。
当然,文学对历史的再现,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往事的简单还原。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说过:"历史永远是当代人的历史。"我们在谈论历史的时候,总是包含着对历史的态度和评价。而正是这态度和评价,才使得过往的历史具有了精神和灵魂。我们是通过了历史的认识来把握历史的。但是,当我们对历史形成某种共识,丰富复杂的历史现象仅仅成为简单的概念被把握时,历史的丰富性就被忽略了,它的精神资源就被糟蹋和浪费了。因此,唯有对历史的新思考新发现,才能给枯萎的历史灌注新的生气、新的精神。
可以说,正是对历史的新认识新发现,才唤发了作家以故事、人物的形式重新展现历史的激情。相信尤凤伟就是怀着这样的激情来写作《中国1957》的。
拿《中国1957》同以往表现右派的文学作品相比,以往的这类作品主要集中在知识分子的磨难和悲惨遭遇上。从这类描写中,我们只能感到极"左"路线对国家对民族对个人所造成的政治危害。而尤凤伟的创作除了具有这些内容之外,还多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在《中国1957》中,极"左"政治的危害已经成了表层现象。透过这一表层,作者展现了极"左"政治对社会、民族最基本道义的摧毁。比如"引蛇出洞"这一阴谋奸计,直到今天仍被认为只是个人权术。读了《中国1957》,我们就不得不从道义上来重新审视这个所谓个人权术问题。
一个使国家蒙羞、使政府信誉破产的阴谋奸计,居然能够如此轻而易举地在全国范围内畅行无阻,这是为什么?
这里面所涉及的道德问题已经不仅仅只是 某个政党,而是全民的道德退化。
中国传统政治理念历来是伦理至上、政教合一。如果给中国历史作个简单的划分,可以说传统中国的理念是伦理挂帅。从近代开始, 逐步演变为政治挂帅,政治高于一切。
这一演变是进步还是退步?是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有序还是导致了社会无序混乱?
至少有一点我们是可以肯定的,当政治为伦理目标服务时,它考虑的是千百年的长治久安;而政治高于一切时,考虑的只是眼前利益。眼前利益范围越小,被牺牲被损害的人就越多。
利用知识分子对政府的信任来迫害知识分子,这对于当年的大学生周文祥来说是难以置信的。即使被打成右派后,他还是感到非常困惑和迷惑。到了监狱里,同囚的牢犯忠告他,千万不可相信墙上贴着的"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事实上是"坦白从严、抗拒从宽。牢里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坦白交代,牢底坐穿; 抗拒不言,回家过年。"至此,周文祥对政府是不可能再有丝毫信任了。
在这里,我们看到,所谓的"引蛇出洞",只是一贯的对待犯人手段的扩大使用。由此,我们不能不醒悟到,如果我们习惯于将犯 人不当人,认可对犯人使用不道德的手段,那么说不定哪一天,这样的手段也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为了一时的政治利益,不惜让政府信誉破产。这种心胸狭隘目光短浅的政治手段,即使取得成功,它给既得利益者带来的利益,也是短暂一时的。给社会给国家给民族造成的创伤却难以治愈。
做人的基本准则,是数千年的文化发展培育而成的,它具有持久性和普泛性。当一时的政治利益高于一切时,那些坚持做人基本准则的人,就势必和只顾眼前利益的政治势力产生不可调和的冲突,他们就必然成为被捕杀的异类。
《中国1957》中,周文祥的女友冯俐和当局的冲突,就不是政治见解的冲突,而是道义的冲突。冯俐从舅舅那里得知当局眼前鼓励鸣放只是一个圈套, 竭力阻止男友办的刊物出笼。但当中文系党总支采取欺骗手 从她舅舅家骗来了她存放在那里的《大地》稿件,这位对政治一贯采取消极态度的姑娘,却不顾死活地起来抗争了。无论是在校园里还是在监狱里和劳改农场里,以致最后被处决,她都坚贞不渝地要求当局承认中文系党总支的手段是卑鄙的。这样"认死理"的人,在政治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环境中,只有被消灭。
冯俐是《中国1957》中塑造得相当成功的形象。
认死理、坚持做人原则的人,都没有好下场,不是被摧毁就是被消灭。大家只好努力做小人了。社会堕落成为比赛谁更卑鄙的竞技场。做人的环境被摧毁了,物质的进步还有什么意义?
极"左"政治以暴力手段摧毁基本道义很容易,但是 要重建它,就难上加难了。正是从道义被毁坏这一点上,更令我们明白了极"左"政治所造成的破坏究竟有多深有多广。
我认为这就是《中国1957》主要价值所在!
——作者脸书
That's the article: 吴洪森:道义的追诉——读尤凤伟长篇小说《中国1957》
Thank you for visiting my blog, hopefully it can be useful for all of you. Don't forget to share this article with your friends so they also know the interesting info, see you in other article posts.
You are now reading the article 吴洪森:道义的追诉——读尤凤伟长篇小说《中国1957》 with link address https://socialnetworkingupdate.blogspot.com/2021/09/1957.html
Mag-post ng isang Komen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