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保禧:出乎其外, 入乎其內:余英時學問的三條界線

Iklan In-Feed (homepage)

Hello friends social networking, on this occasion the admin wants to share an article entitled 劉保禧:出乎其外, 入乎其內:余英時學問的三條界線, we have made good, quality and useful articles for you to read and take information in. hopefully the post content is about which we write you can understand. Alright, happy reading.

作者:劉保禧  

  我與余英時先生素未謀面,亦無師承,數年前拜讀他的《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深受啟發,開始踏入胡適研究的領域。他在一次訪談承認自己跟胡適並無私交,純粹神往其學問與為人。[1] 我亦如是。這次撰文純粹出於一個普通讀者的身分,敬悼余英時先生。

  專家學者務於精熟,自然可以深入研究余氏著述,但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觀點看,如何可以觀其大略把握余英時的學問呢?以下我嘗試指出余氏為學的三條界線──史學/哲學、傳統/現代、中國/香港──不僅從正面論述,還兼及其對立面,這樣才能夠出入其中,透視他在學術上的立場。

觀念的界線:史學/哲學

  1973 年 12 月 2 日,余英時在新亞農圃道圓亭演講,題目是〈史學、史家與時代〉。在演講的尾聲,他總結說:「 總而言之,我以為史學工作是今天第一要務,我說第一要務,當然本身便是一種偏見,在哲學家如在座的唐君毅先生看來,也許哲學是第一要務」。[2] 學界嘗言余英時與唐君毅因為中大改制交惡,固是事實,但這種講法容易令人誤以為兩者的分歧關於院校制度,甚或牽涉私人恩怨,而忽略了箇中的理念之爭:史學與哲學的論爭。

  什麼是史學?在余英時的眼中,史學不是哲學,史學的界線總是透過否定哲學來劃定。這個史學/哲學的界線,貫徹余氏一生著述。《史學與傳統》(1982)「強調史學的觀點乃是區別於哲學的觀點」,因為「從哲學的觀點說 ,論斷某一文化傳統(如中國)最重要的是所持的中心觀念。唐君毅先生在《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的『自序』中甚至強調『中心觀念』若有毫釐之差則不免全盤皆誤」。[3] 所謂「哲學」,這裏劍指的顯然是以唐君毅為代表的當代新儒家。在〈錢穆與新儒家〉(1991),基本上余英時是透過否定新儒家來肯定錢穆的學術成就:「錢先生論中國文化所採取的立場不是哲學而是史學。他不相信一部中國文化史可以化約為幾個抽象的觀念。」[4]《朱熹的歷史世 界》(2003)是余氏公認學術成就最高的著作,着墨於士大夫階層的思想與現實政治千絲萬縷的關係,藉此指出儒家的「內聖」(道德修養)從來離不開「外聖」(政治事功),並批評哲學史家抽離政治而空談心性,未能真正理解朱熹的學問。[5]

  問題的關鍵在於什麼是「真」。以研究朱熹為例,史學家關注朱熹「說/做了什麼」,重視的是經驗世界的真實 ;哲學家關注朱熹「為什麼要這樣說/做」,重視的是價值世界的真理。換句話說,這是「事實」與「價值」的論 爭。落在 20 世紀的中國學術界,則是實證史學與思辯哲學的論爭。巧妙的是,余英時走的是第三條路,對於上述兩者都有批判:沒有觀念指導的史料是零碎的,沒有史實的思想是空洞的。余英時標舉「歷史與思想」,我們可以分開三層展示他的學問軸心:其一,現實有歷史的背景,深入理解現實不能沒有歷史的向度;其二,歷史軌迹並非由經濟、社會條件決定,思想代表自由,乃是左右歷史發展的重要原動力;其三,思想是抽象的,思想在歷史中有其載體,這個載體就是「士」(或曰「知識人」)。以「士」為研究焦點,正是要論述思想(價值)如何在具體的歷 史(事實)發展或受挫。

探討清代儒學 重「內在理路」

  不過,既然要照顧思想價值的層面,也就不大可能跟哲學撇清關係。余英時討論清代儒學,論述強調「內在理路」 (inner logic):「如果我們專從思想史的內在發展着眼,撇開政治、經濟及外面因素不問,也可以講出一套思想史。」[6] 這種方式,正是《朱熹的歷史世界》所批評的。晚近的《論天人之際》(2014)[7] 借鑑德國哲學家雅斯培的「軸心時代」(Axial Age)框架探討古代中國的思想起源,而中國軸心突破的結局是形成了「內向超越」的精神傳統。所得結論,跟新儒家學者徐復觀論「周初人文精神的躍動」、牟宗三論「超越而內在」,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那麼,余英時與新儒家的分歧能否消解呢?我知道的是,他在 2008 年為唐君毅在中大新亞的銅像撰了一篇銘文 ,落款自稱「門人」;回憶錄有一節專論唐君毅,也沒有半個貶詞。[8] 由此看來,余、唐是和解了,史學與哲學之間的界線似乎也可以鬆動了。

時間的界線:傳統/現代

  如果說第一條界線「史學/哲學」只是學界內部爭議,那麼第二條界線「傳統/現代」則是廣涉 20 世紀中國上下各個階層的重大辯論。在上世紀,中國經歷了從傳統到現代的巨大轉折,保守派指摘現代化破壞了傳統,激進派斥責傳統妨礙了現代化的進程。余英時以史學的後見之明,質疑「傳統/現代」並非如以上兩派所說的那樣非此即彼 ,重點不是在傳統與現代兩者取一,而是如何平衡兩者找到接榫之處。

  今日讀來,似乎卑之無甚高論。不過我們有此觀感,恐怕是並未真正理解這個判斷的深刻之處。回顧中國近代史 ,余英時下了一個極具洞見的判斷:「嚴格來說,中國沒有真正的保守主義者,只有要求不同程度變革的人而已。 」[9] 在這個意義下,所謂「保守」與「激進」的對立是不準確的,事實上有的是「漸進」的變革者。

  余英時當然是意有所指,指向的包括其師錢穆。錢穆捍衛傳統,一向被視為保守派;可是,我們以為是傳統的,其實是現代的。例如用「國學大師」形容錢穆,以為「國學」表示中華文明三千年的學問,殊不知道錢穆在《國學概論》(1931)開宗明義指出:「『國學』一名,前既無承,將來亦恐不立,特為一時代之名詞。」[10] 換言之,「國學」是新學,大約只有一百年的歷史,乃是晚清士人轉借自日本、因應西洋學問挑戰而產生。當時的士子不再以經史子集來劃分學問,而是以「國」為焦點重新思考並建構新的傳統。在這個背景下,錢穆以「國史」觀念取代以往的「朝代史」,以「通史」觀念貫通政治、經濟、社會、宗教、學術等不同層面,寫下《國史大綱》(1940)。可以說,《國史大綱》是一次「復古更化」,以歷史傳統之名,建構了現代中國的國族認同。

地域的界線:中國/香港

  在漫長的人生中,余英時留在香港生活的時間其實不多(1950-55年在新亞讀書、1973-75 年回新亞主政),但是香港經驗卻賦予一個海外角度讓他重新審視「中國」。

  關於中國/香港的界線,最經典的描述一定是他第一次從深圳過關香港的神秘經驗:「我是一九四九年的最後一晚坐在深圳地上,和許多人一起等待第二天(一九五○年元旦)過羅湖橋進入香港。……就在過羅湖橋那一剎那,一個極為奇異的經驗發生在我的身上:我突然覺得頭上一鬆,整個人好像處於一種逍遙自在的狀態中。」[11] 他解釋說 ,這是自由的感覺,在中國的壓抑一下子在香港得以釋放。

  後來從香港到美國,他多次提到自己早年旅美只有「無國籍之人」(a stateless person)的法律身分,換成中國古語表達,他是「遺民」。因此,余英時為陳寅恪釋證詩文不純然是學術上的舉措,也是一種自我解放。世人覺得余英時是陳寅恪的知音,倒過來說亦然,余、陳兩人正是異地相知的遺民。關於陳氏遺民心曲的種種文章,余英時在結集後自述「此書不是我的著作,然而已變成我的自傳之一章。……作為我個人生命史的一種紀念」。[12]

  從香港開始,再到美國,余英時完成了自我認同上的解放。從此,「我在哪裏,哪裏就是中國」。

  「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萬章下》)孟子的話,余英時取了上大半截,推重「知人論世」的為學精神——讀書應該認識書的作者,認識作者應該理解他的時代。我則摘取餘下的一句——所謂「知人論世」其實不分作者在生與否,百世尚可上友,與之心交。余英時先生雖已作古,但只要我們願意,翻閱他的著述,他就是我們的朋友。

1. 冼麗婷:〈美國普林斯頓專訪,余英時的自由世界〉,《壹周刊》,2018 年3 月15 日。

2.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1976,頁270。

3. 余英時:《史學與傳統》,台北:時報文化,1982,頁1、2。

4. 余英時:《猶記風吹海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台北:三民,1991,頁44。

5.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上)》,台北:允晨文化,2003,頁33。

6.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1976,頁125。

7. 余英時:《論天人之際: 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台北:聯經,2014。

8. 余英時:《余英時回憶錄》,台北:允晨,2018,頁111-116。

9. 余英時:《猶記風吹海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台北:三民,1991,頁212。

10.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1):國學概論》,台北:聯經,1994,頁3。

11. 余英時:《余英時回憶錄》,台北:允晨,2018,頁93。

12. 余英時:《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臺北:東大圖書,1998,頁16。

 

原文刊於2021年8月17日《明報》﹚

——网友推荐



That's the article: 劉保禧:出乎其外, 入乎其內:余英時學問的三條界線
Thank you for visiting my blog, hopefully it can be useful for all of you. Don't forget to share this article with your friends so they also know the interesting info, see you in other article posts.

You are now reading the article 劉保禧:出乎其外, 入乎其內:余英時學問的三條界線 with link address https://socialnetworkingupdate.blogspot.com/2021/09/blog-post_87.html

More Articles

    #Advertisement

    Post a Comment

    Mas Bago Mas luma